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中国犀,以及中国犀牛灭绝了吗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
内容导航:- 犀牛的生活习惯是什么?
- 中国史上最早出现的猿人是什么人?
- 华东-华南区第四纪地层
- 犀牛属于哪个目哪个科?
- 中国犀的介绍
- 犀牛的英文读音
Q1:犀牛的生活习惯是什么?
犀牛的生活习惯
犀牛一头成年雄犀牛占有大约十平方公里的领地,它经常在领地内巡逻,以防外来者侵扰。但这些雄犀牛通常允许雌犀牛和小犀牛穿过自己的领地。这些犀牛不得不穿好几块被犀牛割据的领地,到较远的地方去寻水觅食。一头白犀牛一年能排粪便三十吨左右。犀牛的许多粪便,排在它的领土周围,有些边界的粪堆大约有4.5米宽,尤其是在旱季末,犀牛的粪便积的更多。
打滚对犀牛来说非常重要。犀牛在水洼里打滚里是一种不让蚊虫叮咬的有效办法。同时,还可以保持身体的凉爽。非洲啄牛鸦经常与犀牛为伴。对于啄牛鸦来说,犀牛是一张会自行移动的宴席桌,因为在犀牛身上寄生着许多味道鲜美的虱子,足够让它饱餐一顿。而对于犀牛来说,啄牛鸦可以除去它身上的寄生虫,并且在出现危险时,还可以向它报警。犀牛的悠闲自得与啄牛鸦的忙碌,形成了有趣的对照。犀牛头脑比较迟钝,视觉很差,但嗅觉和听觉敏锐。一些大型猫科动物,如狮、虎等有时偷猎幼犀,但成年犀牛除人类外是没有敌人的。有一种犀牛鸟经常伴随着这些庞然大物,是它们忠实的“小朋友”。这些小鸟经常站在它们身上,啄食犀牛身上的寄生虫和它们行走时踢起来的昆虫;另一方面,这些小鸟还起着“哨兵”的作用,稍有异常它们便鸣叫着飞离犀牛身上,使犀牛及时得到“警报”。
犀牛(学名:Dicerorhinus)是哺乳类犀科的总称,目前分布于非洲中南部和东南亚、南亚,是现存最大的奇蹄目动物,也是现存体型仅次于大象的陆地动物。所有的现存犀类基本上是腿短、体粗壮,体肥笨拙,体长2.2~4.3米,肩高1.1~2.05米,现存不同种类体重500千克到3600千克不等,皮厚粗糙,并于肩腰等处成褶皱排列;毛被稀少而硬,甚或大部无毛;耳呈卵圆形,头大而长,颈短粗,长唇延长伸出;头部有实心的独角或双角(有的雌性无角),起源于真皮,角脱落仍能复生;无犬齿;尾细短,身体呈黄褐、褐、黑或灰色。
1993年,中国政府颁布禁令,禁止使用犀牛角。中国境内现在虽然已经没有了野生的犀牛(中国的最后一只犀牛于1922年因人类猎杀灭绝),因此没有犀牛种类被列为国家级保护动物。但是作为《国际野生贸易公约》的成员国之一,中国始终支持禁止任何犀牛制品交易的禁令。
Q2:中国史上最早出现的猿人是什么人?
元谋人
元谋人发现于1965年5月,发现地点在云南元谋县上那蚌村西北小山岗上。元谋人化石包括两枚上内侧门齿,当时定名为“元谋直立人”。随元谋人出土的石器共七件,人工痕迹清楚。经考古学家断定,石器是元谋人打制而成的。在元谋人化石地层中还发现大量炭屑,后来还发现了两小块烧骨。考古学家研究,这些是当时人类用火的遗迹。中国地质科学院用古地磁方法测定,元谋人生活在距今170±10万年。
我国目前已发现旧石器古人类遗迹三四百处,遍布祖国25个省、市。事实证明,我国是人类发源地之一。元谋人是1965年“五一”节在云南元谋县上那蚌村发现的。首先发现两枚牙齿,以后在同一地层又发现石器和炭屑,证明他们是能制造工具和使用火的原始人类。1976年根据古地磁学方法测定,元谋人的生存年代为170±10万年意思为一百七十万年左右,差距最多不超过前后十万年。发现的元谋人的两颗牙齿,一为左上内侧门齿,一为右上内侧门齿,同属于一个成年个体,可能是一青年男性。根据学者们研究判断,元谋人牙齿的特征,近似于现代蒙古人种。
中国西南地区旧石器时代早期的人类化石。它是迄今所知中国境内年代最早的直立人。1965年5月,中国地质科学院在云南省元谋县上那蚌村附近发现。这里地处元谋盆地边缘,盆地内出露一套厚达695米的河湖相沉积。从下到上分为4段28层。元谋人牙发现于第4段第22层中。此后,又在同一地点的同一层位中,发掘出少量石制品、大量的炭屑和哺乳动物化石。元谋人的地质时代属早更新世,据古地磁断代,年代为距今170万年。
170万年以前,云南元谋一带,榛莽丛生,森森郁郁,是一片亚热带的草原和森林,爪蹄兽、最后枝角鹿等第3纪残存动物在这里出没。再晚一些,则有桑氏鬣狗、云南马、山西轴鹿等早更新世的动物。它们大多数都是食草类野兽。会不会制造工具是人类与动物的根本区别!为了生存,元谋人使用的石器捕猎它们。元谋上那蚌村附近的早更新世地层中,元谋盆地内暴露的695米厚,共4段28层的河湖相沉积地层里,在第4段第22层,发现了两枚上内侧门齿化石。
元谋人化石包括两枚上内侧门齿,一左一右,属于同一成年人个体。齿冠保存完整,齿根末梢残缺,表面有碎小裂纹,裂纹中填有褐色粘土。这两枚牙齿很粗壮,唇面比较平坦,舌面的模式非常复杂,具有明显的原始性质,被命名为 “元谋直立人”(Homo erectus yuanmouensis),俗称“元谋人”。(见彩图元谋人牙齿化石)
先后出土的石制品共7件,人工痕迹清楚。原料为脉石英,器型不大,有石核和刮削器。它们和人牙虽不居于同一水平面上,但层位大致相同,距离又不远,应是元谋人制作和使用的。发现的炭屑多掺杂在粘土和粉砂质粘土中,少量在砾石凸镜体里。炭屑大致分为3层,每层间距30~50厘米。炭屑常常和哺乳动物化石伴生。最大的炭屑直径可达15毫米,小的为1毫米左右。在4厘米×3厘米的平面上,1毫米以上的炭屑达16粒之多。此外还发现两块黑色的骨头,经鉴定可能是被烧过的。研究者认为,这些是当时人类用火的痕迹。这一发现,和在距今约180万年前的西侯度文化中发现的烧骨,如确系人工用火证据,则把人类用火的历史大大提前。
与元谋人共生的哺乳动物化石,有泥河湾剑齿虎、桑氏缟鬣狗、云南马、爪蹄兽、中国犀、山西轴鹿等29种,绝种动物几乎占100%,其中上新世和早更新世的占38.8%,这表明元谋人的生存时代不会晚于早更新世。有人根据动物化石及植物孢粉分析,认为当时的自然环境呈森林草原景观,气候比现在凉爽。关于元谋人的“绝对”年代问题,据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用古地磁方法测定,为距今170±10万年;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根据古地磁分析和对比,认为是164万年。但也有人认为不应超过73万年,即可能为距今60万至50万年或更晚一些
元谋人距今约一百七十万年,在云南元谋县上那蚌村西北小山岗上。`
现在,元谋的考古发掘又有新的重大突破。在这个县的蝴蝶梁子和豹子洞中发现了猿人牙齿160多颗。经测定,其中“东方人”的牙齿已埋藏了250万年,使我国人类的历史又向前推进了80万年!
中国的直立人化石。1965年发现于云南元谋县上那蚌村。包括属于同一个体的左、右上内侧门齿各一枚。其形态特征与北京人的门齿相似,但也有一些差别。关于元谋人化石的地质时代和绝对年代,学术界存在不同看法。一种意见认为属早更新世晚期,据古地磁测定的年代(见考古年代学),在距今170万年左右;另一种意见认为,在中更新世,因为古地磁年代不应超过73万年,即可能距今60万~50万年或更晚。1973年冬发掘元谋人地点时,还发现3件人工打制的刮削器,原料是石英岩。
目前认为我国境内已知最早的人类,是距今170万年的元谋人。
Q3:华东-华南区第四纪地层
该地层区包括湖北、湖南、江西、浙江、安徽、福建、广东、广西及海南等省,是我国的丘陵地区,其北部为亚热带湿润气候,而南部为热带多雨气候,化学风化作用强烈,所以该区的沉积物颜色偏红,是我国红土的主要分布区。该区的第四纪地层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种类型,一类是分布在长江流域的河湖相地层; 二是分布在南部含火山岩和海相沉积的地层; 三是主要分布西部的洞穴堆积地层。1. 河、湖相地层
图 10-19 南京安德门附近剖面(据德日进、杨钟健,1935)
下 更 新 统 雨 花 台 砾 石 层(Qp1)雨花台砾石层依南京的雨花台命名,沿长江两岸分布,从南京到宜昌构成长江的第三级阶地,岩性为一套灰白色、灰红色砂砾层(图10-19),含玛瑙,著名的 “雨花石”就产自该砾石层。砾石的磨圆度、分选性很好,被认为是古长江的河床沉积物。其时代有人认为属早更新世,也有人认为属上新世至早更新世。同时代的地层在不同的地区名称不一样,在江汉平原称卢演冲组,在杭嘉沪地区称安亭组,在淮北平原称桃园组(表 10-6)。
表 10-6 华东及华南地区第四纪地层对比表
中更新统网纹红土(Qp2)网纹红土(vermicular red earth,myrmekitic red earth)沿长江、珠江及其支流谷地和丘陵区分布,其特征是具有网纹(蠕虫状)化的红土、红土碎石或红色砂砾层(图 10-20),厚度从几米至 30 多米。网纹构造,是一些白色的垂向次生条带,发育在堆积物中,弯弯曲曲,形如蠕虫,其大小、密度、产状等都有变化,在不同成因的堆积物或残积物中都可形成。对于网纹的形成有人认为是在湿热气候条件下风化作用形成的,而有人认为是植物的根系被替换而来的。在不同的地区,中更新统被命名了不同的组名,如江西的进贤组为一套棕红的砾石层和砂砾层,发育网纹; 在长江三角洲地区称启东组,为一套河流相、三角洲平原相的灰色、灰绿色粘土层、细砂层,在该组的下部夹海相层,属上海海侵。
图 10-20 广西百色那赖中更新世第四级阶地河流沉积物和网纹红土剖面(据程捷,2007)
上更新统下蜀组(Qp3)在平原区、丘陵区或湖区,下蜀组是一套土状堆积,岩性为黄色粘土、砂质粘土,含铁锰和钙质结核,垂直节理发育,发育 1 ~2 层古土壤,具有黄土性质。而在河谷区,具有二元结构,下蜀组的下部为河床相的砾石层,厚度可达 20 多米。下蜀组是在末次冰期黄土向南扩展,在长江流域堆积形成的,因此可以与黄土高原的马兰黄土对比。根据近些年的研究,下蜀组的时代可向前扩展到中更新世晚期。在淮北平原称黄口组和颖上组,为一套棕黄或灰棕色或灰黄色的粘土层、亚粘土层、亚砂土,含古土壤层。同时代的地层还有成都粘土(四川盆地)、云梦组(江汉平原)、全塘组和嘉善组(杭嘉沪地区)等。
全新统(Qh)主要是冲积成因的砂砾层、砂层和粘土层,湖积的粘土层和砂质粘土层。如在上海发育有真如组、吴淞组、浦东组、外白渡桥组,浙江余姚的河姆渡遗址堆积,江汉平原的平原组。
2. 含火山岩和海相沉积地层
这套地层主要分布在广东南部和海南岛。下更新统湛江组(Qp1)主要分布在雷州半岛和广西合浦,为一套白、灰白或杂色砂砾层、砂层、粘土层,下部夹火山岩,厚度变化于 2 ~250m 之间。中更新统的北海组(Qp2)不整合于湛江组之上,为棕红、棕黄、灰白色粘土和砂砾层,含微玻璃陨石,夹火山岩。上更新统陆丰组(Qp3)为滨海相的细砂层。全新统(Qh)主要为河流沉积物、滨海淤泥和火山喷出物。
3. 洞穴堆积地层
(1)下更新统(Qp1)
该区的下更新统以长江三峡地区和广西最发育,如有广西柳城的巨猿洞堆积,重庆巫山的龙骨坡堆积,湖北建始的龙骨洞堆积。
广西柳城巨猿洞的堆积物的表层为一层钙板层,之下为红黄色和黄色砂质粘土,夹灰岩角砾,厚约 1m。这套地层含丰富的哺乳动物化石和巨猿化石,如步氏巨猿、大熊猫小种、小猪獾、桑氏硕鬣狗、前东方剑齿象、裴氏貘、湖麂、小猪、广西巨羊等,达 37 种。在时代上为早更新世的早期,与巫山龙骨坡堆积接近,后者为一套砾石层、砂质粘土层堆积,产 “巫山人”化石,含丰富的哺乳动物化石。
图 10-21 湖北建始高坪龙骨洞剖面(据程捷等,2004)
湖北建始高坪的龙骨洞堆积物为一套浅棕红色、灰黄色的粘土、亚粘土和砂质粘土,夹钙板层,厚约5m(图10-21),称为高坪组,时代早于奥都威极性亚时。含丰富的哺乳动物化石,如武陵山大熊猫(Ailuropoda wulingshanensis)、前 东 方 剑 齿 象(Stegodon preorientalis)、山原貘(Tapirus sanyuanen- sis)、 中 国 犀(Rhinoceros sinensis )、 建 始 尖 齿 鼠(Hyperracrius jianshiensis)、异费鼠(Allophaiomys ter- rae-rubrae)、艾氏异仓鼠(Allocricetus ehiki)等,并发现了巨猿和 “建始人”化石以及石器。比龙骨洞时代略早的有巫山的龙骨坡和广西柳城巨猿洞堆积。
比龙骨洞堆积晚些的是广西柳州笔架山地点,洞穴高出柳江水面 60m,岩性为一套黄色砂质粘土层、粘土层,厚 8. 2m。含大熊猫洞穴亚种(Ailu- ropoda melanoleuca fovealis)、桑氏硕鬣狗(Pachycro- cuta licenti )、 似 锯 齿 嵌 齿 象(Gomphotherium serridentoides )、 似 前 东 方 剑 齿 象(Stegodon cf. preorientalis)、东方剑齿象(Stegodon orientalis)、中国貘(Tapirus sinensis)、中国犀(Rhi- noceros sinensis)、小猪(Sus xiaozhu)、笔架山猪(Sus bijiashanensis)等。
(2)中更新统(Qp2)
属于中更新世洞穴堆积的代表有南京汤山的葫芦洞、安徽和县的龙潭洞、重庆万州的盐井沟、奉节的兴隆洞等。南京汤山葫芦洞的堆积物为浅红褐色、红褐色、土褐色的粘土层及砂质粘土层,厚 1. 1 ~4. 9m,堆积物始于 637~500kaB. P. ,结束于 10kaB. P. 。该套地层产 “南京人”化石以及丰富的哺乳动物化石,如根田鼠(Microtus oeconomus)、变异仓鼠(Cricetinus varians)、中国硕鬣狗(Pachycrocuta sinensis)、梅氏犀(Dicerorhinus mercki)、肿骨鹿(Megalo- ceros pachyosteus)、葛氏斑鹿(Cervus grayi)等,含北方动物群的成员。 “南京人” 的年代约为 500kaB. P. 。
盐井沟地点的研究历史较长,所产的哺乳动物群被作为华南地区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的典型类型。盐井沟地点的堆积物为裂隙堆积,岩性为红色、深黄色的亚粘土层,并含崩坠的灰岩角砾石。湖北长阳下家湾产 “长阳人”(早期智人)的化石点为中更新世晚期地层(195kaB. P. ),堆积物为深黄色砂质粘土和石灰岩角砾层,产古爪哇豺(Cuon javanicus an- tiquus)、大熊猫(Ailuropoda sp. )、中国硕鬣狗(Pachycrocuta sinensis)、东方剑齿象(Stegodon orientalis)、巨貘(Megatapirus augustus)、中国犀(Rhinoceros sinensis)等化石。另外,安徽和县陶店镇龙潭旁的堆积物也属于这个时期(150 ~190kaB. P. ),并含 “和县人”(直立人)。
广西大新的黑洞高出现代谷底 80~90m,洞中堆积物厚 3. 4m,底部为紫色砂质粘土层,上部为黄色砂土层,在顶部覆盖一层钙板层。堆积物含丰富的哺乳动物化石,达 38 种之多,主要有步氏巨猿(Gigantopithecus blacki)、大熊猫洞穴亚种(Ailuropoda melanoleuca fovealis)、小灵猫(Viverricula malaccensis)、东方剑齿象(Stegodon orientalis)、中国貘(Tapirus sinensis)、中国犀(Rhinoceros sinensis)、笔架山猪(Sus bijiashanensis)等。所以黑洞堆积物的时代应为中更新世早期。
(3)上更新统(Qp3)
该区的晚更新世洞穴堆积比较发育,如广东马坝狮子岩、浙江建德乌龟洞、江苏丹徒莲花洞等。马坝狮子岩洞穴的堆积物分三层,岩性为黄褐色粘土、石灰华、砂层,厚约 5m,含豪猪(Hystrix sp. )、大熊猫(Ailuropoda sp. )、柯氏小熊(Ursus kokeni)、最后斑鬣狗(Crocuta ultima)、东方剑齿象(Stegodon orientalis)、纳玛象(Palaeoloxodon namadicus)、中国犀(Rhi- noceros sinensis)等化石,产 “马坝人”(早期智人)化石,时代为 129kaB. P. 。
浙江建德乌龟洞的堆积物为红色、褐黄红色粘土,底部角砾增多,厚 1. 45m。哺乳动物化石有猕猴(Macaca sp. )、大熊猫洞穴亚种(Ailuropoda melanoleuca fovealis)、最后斑鬣狗(Crocuta ultima)、剑齿象(Stegodon sp. )、中国犀(Rhinoceros sinensis)、野猪(Sus scrofa)、水牛(Bubalus sp. )等,产 “建德人”化石。广西柳州新兴农场通天岩洞中的堆积物为灰黄色、红黄色的砂质粘土,夹灰岩、燧石角砾,厚 1. 5m,含大熊猫洞穴亚种(Ailuropoda melanoleuca fovealis)、东方剑齿象(Stegodon ori- entalis)、中国犀(Rhinoceros sinensis)、巨貘(Megatapirus augustus)等,并发现了 “柳江人”(晚期智人)化石。
(4)全新统(Qh)
全新世的洞穴堆积有江西万年仙人洞和江苏溧水的神仙洞。仙人洞为灰色、黄色的砂土层、砂质粘土,厚 8. 7m,产较丰富的哺乳动物群化石和晚期智人化石,如猕猴、野兔、果子狸、麂等。神仙洞为红褐色、褐棕红色的粘土、砂质粘土,厚约 7m,含哺乳动物群化石。
Q4:犀牛属于哪个目哪个科?
奇蹄目的1科。共有4属5种。体肥笨拙,体长2.2~4.5米,肩高1.2~2米;体重2800~3000千克,皮厚粗糙,并于肩腰等处成褶皱排列;毛被稀少而硬,甚或大部无毛;耳呈卵圆形,头大而长,颈短粗,长唇延长伸出;头部有实心的独角或双角(有的雌性无角),起源于真皮,角脱落仍能复生;无犬齿;尾细短,身体呈黄褐、褐、黑或灰色。
栖息于低地或海拔2000多米的高地。夜间活动,独居或结成小群。生活区域从不脱离水源。食性因种类而异,以草类为主,或以树叶、嫩枝、野果、地衣等为食物。母兽妊娠期18~19个月。寿命30~50年。
犀牛类在第三纪甚繁盛,遍及欧、亚和美洲,尔后大部分种类绝灭。至第四纪更新世,中国境内仍有犀牛生存,如华北的板齿犀、东北和华北的披毛犀以及广泛分布于南方的中国犀等。现在中国境内未发现犀牛的踪迹。
分布于印度、尼泊尔和孟加拉的印度犀是亚洲最大的独角犀。马来半岛、苏门答腊、爪哇、缅甸南部所产的爪哇犀身体略小,仅雄性具独角,前肩的皮褶伸展到背后,并与肩后的皮褶平行。苏门答腊、印度、缅甸、泰国所产的苏门答腊犀个体最小,雌雄两性均具双角。常见于非洲东部和中部的黑犀门齿缺如,前角长达70~90厘米,后角少于40厘米。非洲东南部所产的白犀是最大的一种犀牛,体长达4米多,两性均具双角,雌性角长于雄性。
犀牛是非常珍贵的动物,亚洲出产的犀牛角更是世界驰名的珍贵药材。由于大量捕杀数量大量下降,分布范围不断缩减,《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已把全部犀科种类列为保护的动物。
Q5:中国犀的介绍
中国犀是板齿犀亚科中一个年代较早的大型成员,其化石最早被发现于伊朗,在中国南部出土了更多的化石。是上新世时期中国南方著名的“剑齿象-大熊猫-中国犀动物群”的重要成员,但并没有像剑齿象和大熊猫一样存活到更新世,而是在晚上新世就已经灭绝了12。
Q6:犀牛的英文读音
犀牛的英文读音:rhinoceros 英 [raɪ'nɒs(ə)rəs] 美 [raɪ'nɑsərəs]
复数:rhinoceroses、rhinoceros或rhinoceri
短语:
Sumatran Rhinoceros 苏门答腊犀牛 ; 苏门犀 ; 北部白犀牛
Rhinoceros Party 犀牛党
Rhinoceros sondaicus 爪哇犀牛 ; 爪哇犀 ; 小独角犀 ; 独角犀
RHINOCEROS SUCCESS 犀牛成功学
Rhinoceros sinensis 中国犀 ; 中国犀牛
Rhinoceros Iguana 犀牛鬣蜥 ; 犀蜥
Rhinoceros Hotel 犀牛宾馆
Big Rhinoceros 大犀牛
rhinoceros viper 犀咝蝰
扩展资料
1、The rhino broke away and ran not at us, but along the rocky bank besideus.
这头犀牛突然跑开了,但它没冲着我们跑来, 而是沿着我们旁边的石堤跑了。
2、They have driven the rhino to the edge of extinction.
他们已经令犀牛濒临灭绝。
3、The game wardens tranquillized the rhinoceros with a drugged dart.
猎物保护区管理员用麻醉射器让犀牛静了下来。
关于中国犀和中国犀牛灭绝了吗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查看更多关于中国犀的详细内容...
今日天气详情" target="_blank">温度2~17°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中国犀,以及中国犀牛灭绝了吗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
内容导航:- 犀牛的生活习惯是什么?
- 中国史上最早出现的猿人是什么人?
- 华东-华南区第四纪地层
- 犀牛属于哪个目哪个科?
- 中国犀的介绍
- 犀牛的英文读音
Q1:犀牛的生活习惯是什么?
犀牛的生活习惯
犀牛一头成年雄犀牛占有大约十平方公里的领地,它经常在领地内巡逻,以防外来者侵扰。但这些雄犀牛通常允许雌犀牛和小犀牛穿过自己的领地。这些犀牛不得不穿好几块被犀牛割据的领地,到较远的地方去寻水觅食。一头白犀牛一年能排粪便三十吨左右。犀牛的许多粪便,排在它的领土周围,有些边界的粪堆大约有4.5米宽,尤其是在旱季末,犀牛的粪便积的更多。
打滚对犀牛来说非常重要。犀牛在水洼里打滚里是一种不让蚊虫叮咬的有效办法。同时,还可以保持身体的凉爽。非洲啄牛鸦经常与犀牛为伴。对于啄牛鸦来说,犀牛是一张会自行移动的宴席桌,因为在犀牛身上寄生着许多味道鲜美的虱子,足够让它饱餐一顿。而对于犀牛来说,啄牛鸦可以除去它身上的寄生虫,并且在出现危险时,还可以向它报警。犀牛的悠闲自得与啄牛鸦的忙碌,形成了有趣的对照。犀牛头脑比较迟钝,视觉很差,但嗅觉和听觉敏锐。一些大型猫科动物,如狮、虎等有时偷猎幼犀,但成年犀牛除人类外是没有敌人的。有一种犀牛鸟经常伴随着这些庞然大物,是它们忠实的“小朋友”。这些小鸟经常站在它们身上,啄食犀牛身上的寄生虫和它们行走时踢起来的昆虫;另一方面,这些小鸟还起着“哨兵”的作用,稍有异常它们便鸣叫着飞离犀牛身上,使犀牛及时得到“警报”。
犀牛(学名:Dicerorhinus)是哺乳类犀科的总称,目前分布于非洲中南部和东南亚、南亚,是现存最大的奇蹄目动物,也是现存体型仅次于大象的陆地动物。所有的现存犀类基本上是腿短、体粗壮,体肥笨拙,体长2.2~4.3米,肩高1.1~2.05米,现存不同种类体重500千克到3600千克不等,皮厚粗糙,并于肩腰等处成褶皱排列;毛被稀少而硬,甚或大部无毛;耳呈卵圆形,头大而长,颈短粗,长唇延长伸出;头部有实心的独角或双角(有的雌性无角),起源于真皮,角脱落仍能复生;无犬齿;尾细短,身体呈黄褐、褐、黑或灰色。
1993年,中国政府颁布禁令,禁止使用犀牛角。中国境内现在虽然已经没有了野生的犀牛(中国的最后一只犀牛于1922年因人类猎杀灭绝),因此没有犀牛种类被列为国家级保护动物。但是作为《国际野生贸易公约》的成员国之一,中国始终支持禁止任何犀牛制品交易的禁令。
Q2:中国史上最早出现的猿人是什么人?
元谋人
元谋人发现于1965年5月,发现地点在云南元谋县上那蚌村西北小山岗上。元谋人化石包括两枚上内侧门齿,当时定名为“元谋直立人”。随元谋人出土的石器共七件,人工痕迹清楚。经考古学家断定,石器是元谋人打制而成的。在元谋人化石地层中还发现大量炭屑,后来还发现了两小块烧骨。考古学家研究,这些是当时人类用火的遗迹。中国地质科学院用古地磁方法测定,元谋人生活在距今170±10万年。
我国目前已发现旧石器古人类遗迹三四百处,遍布祖国25个省、市。事实证明,我国是人类发源地之一。元谋人是1965年“五一”节在云南元谋县上那蚌村发现的。首先发现两枚牙齿,以后在同一地层又发现石器和炭屑,证明他们是能制造工具和使用火的原始人类。1976年根据古地磁学方法测定,元谋人的生存年代为170±10万年意思为一百七十万年左右,差距最多不超过前后十万年。发现的元谋人的两颗牙齿,一为左上内侧门齿,一为右上内侧门齿,同属于一个成年个体,可能是一青年男性。根据学者们研究判断,元谋人牙齿的特征,近似于现代蒙古人种。
中国西南地区旧石器时代早期的人类化石。它是迄今所知中国境内年代最早的直立人。1965年5月,中国地质科学院在云南省元谋县上那蚌村附近发现。这里地处元谋盆地边缘,盆地内出露一套厚达695米的河湖相沉积。从下到上分为4段28层。元谋人牙发现于第4段第22层中。此后,又在同一地点的同一层位中,发掘出少量石制品、大量的炭屑和哺乳动物化石。元谋人的地质时代属早更新世,据古地磁断代,年代为距今170万年。
170万年以前,云南元谋一带,榛莽丛生,森森郁郁,是一片亚热带的草原和森林,爪蹄兽、最后枝角鹿等第3纪残存动物在这里出没。再晚一些,则有桑氏鬣狗、云南马、山西轴鹿等早更新世的动物。它们大多数都是食草类野兽。会不会制造工具是人类与动物的根本区别!为了生存,元谋人使用的石器捕猎它们。元谋上那蚌村附近的早更新世地层中,元谋盆地内暴露的695米厚,共4段28层的河湖相沉积地层里,在第4段第22层,发现了两枚上内侧门齿化石。
元谋人化石包括两枚上内侧门齿,一左一右,属于同一成年人个体。齿冠保存完整,齿根末梢残缺,表面有碎小裂纹,裂纹中填有褐色粘土。这两枚牙齿很粗壮,唇面比较平坦,舌面的模式非常复杂,具有明显的原始性质,被命名为 “元谋直立人”(Homo erectus yuanmouensis),俗称“元谋人”。(见彩图元谋人牙齿化石)
先后出土的石制品共7件,人工痕迹清楚。原料为脉石英,器型不大,有石核和刮削器。它们和人牙虽不居于同一水平面上,但层位大致相同,距离又不远,应是元谋人制作和使用的。发现的炭屑多掺杂在粘土和粉砂质粘土中,少量在砾石凸镜体里。炭屑大致分为3层,每层间距30~50厘米。炭屑常常和哺乳动物化石伴生。最大的炭屑直径可达15毫米,小的为1毫米左右。在4厘米×3厘米的平面上,1毫米以上的炭屑达16粒之多。此外还发现两块黑色的骨头,经鉴定可能是被烧过的。研究者认为,这些是当时人类用火的痕迹。这一发现,和在距今约180万年前的西侯度文化中发现的烧骨,如确系人工用火证据,则把人类用火的历史大大提前。
与元谋人共生的哺乳动物化石,有泥河湾剑齿虎、桑氏缟鬣狗、云南马、爪蹄兽、中国犀、山西轴鹿等29种,绝种动物几乎占100%,其中上新世和早更新世的占38.8%,这表明元谋人的生存时代不会晚于早更新世。有人根据动物化石及植物孢粉分析,认为当时的自然环境呈森林草原景观,气候比现在凉爽。关于元谋人的“绝对”年代问题,据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用古地磁方法测定,为距今170±10万年;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根据古地磁分析和对比,认为是164万年。但也有人认为不应超过73万年,即可能为距今60万至50万年或更晚一些
元谋人距今约一百七十万年,在云南元谋县上那蚌村西北小山岗上。`
现在,元谋的考古发掘又有新的重大突破。在这个县的蝴蝶梁子和豹子洞中发现了猿人牙齿160多颗。经测定,其中“东方人”的牙齿已埋藏了250万年,使我国人类的历史又向前推进了80万年!
中国的直立人化石。1965年发现于云南元谋县上那蚌村。包括属于同一个体的左、右上内侧门齿各一枚。其形态特征与北京人的门齿相似,但也有一些差别。关于元谋人化石的地质时代和绝对年代,学术界存在不同看法。一种意见认为属早更新世晚期,据古地磁测定的年代(见考古年代学),在距今170万年左右;另一种意见认为,在中更新世,因为古地磁年代不应超过73万年,即可能距今60万~50万年或更晚。1973年冬发掘元谋人地点时,还发现3件人工打制的刮削器,原料是石英岩。
目前认为我国境内已知最早的人类,是距今170万年的元谋人。
Q3:华东-华南区第四纪地层
该地层区包括湖北、湖南、江西、浙江、安徽、福建、广东、广西及海南等省,是我国的丘陵地区,其北部为亚热带湿润气候,而南部为热带多雨气候,化学风化作用强烈,所以该区的沉积物颜色偏红,是我国红土的主要分布区。该区的第四纪地层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种类型,一类是分布在长江流域的河湖相地层; 二是分布在南部含火山岩和海相沉积的地层; 三是主要分布西部的洞穴堆积地层。1. 河、湖相地层
图 10-19 南京安德门附近剖面(据德日进、杨钟健,1935)
下 更 新 统 雨 花 台 砾 石 层(Qp1)雨花台砾石层依南京的雨花台命名,沿长江两岸分布,从南京到宜昌构成长江的第三级阶地,岩性为一套灰白色、灰红色砂砾层(图10-19),含玛瑙,著名的 “雨花石”就产自该砾石层。砾石的磨圆度、分选性很好,被认为是古长江的河床沉积物。其时代有人认为属早更新世,也有人认为属上新世至早更新世。同时代的地层在不同的地区名称不一样,在江汉平原称卢演冲组,在杭嘉沪地区称安亭组,在淮北平原称桃园组(表 10-6)。
表 10-6 华东及华南地区第四纪地层对比表
中更新统网纹红土(Qp2)网纹红土(vermicular red earth,myrmekitic red earth)沿长江、珠江及其支流谷地和丘陵区分布,其特征是具有网纹(蠕虫状)化的红土、红土碎石或红色砂砾层(图 10-20),厚度从几米至 30 多米。网纹构造,是一些白色的垂向次生条带,发育在堆积物中,弯弯曲曲,形如蠕虫,其大小、密度、产状等都有变化,在不同成因的堆积物或残积物中都可形成。对于网纹的形成有人认为是在湿热气候条件下风化作用形成的,而有人认为是植物的根系被替换而来的。在不同的地区,中更新统被命名了不同的组名,如江西的进贤组为一套棕红的砾石层和砂砾层,发育网纹; 在长江三角洲地区称启东组,为一套河流相、三角洲平原相的灰色、灰绿色粘土层、细砂层,在该组的下部夹海相层,属上海海侵。
图 10-20 广西百色那赖中更新世第四级阶地河流沉积物和网纹红土剖面(据程捷,2007)
上更新统下蜀组(Qp3)在平原区、丘陵区或湖区,下蜀组是一套土状堆积,岩性为黄色粘土、砂质粘土,含铁锰和钙质结核,垂直节理发育,发育 1 ~2 层古土壤,具有黄土性质。而在河谷区,具有二元结构,下蜀组的下部为河床相的砾石层,厚度可达 20 多米。下蜀组是在末次冰期黄土向南扩展,在长江流域堆积形成的,因此可以与黄土高原的马兰黄土对比。根据近些年的研究,下蜀组的时代可向前扩展到中更新世晚期。在淮北平原称黄口组和颖上组,为一套棕黄或灰棕色或灰黄色的粘土层、亚粘土层、亚砂土,含古土壤层。同时代的地层还有成都粘土(四川盆地)、云梦组(江汉平原)、全塘组和嘉善组(杭嘉沪地区)等。
全新统(Qh)主要是冲积成因的砂砾层、砂层和粘土层,湖积的粘土层和砂质粘土层。如在上海发育有真如组、吴淞组、浦东组、外白渡桥组,浙江余姚的河姆渡遗址堆积,江汉平原的平原组。
2. 含火山岩和海相沉积地层
这套地层主要分布在广东南部和海南岛。下更新统湛江组(Qp1)主要分布在雷州半岛和广西合浦,为一套白、灰白或杂色砂砾层、砂层、粘土层,下部夹火山岩,厚度变化于 2 ~250m 之间。中更新统的北海组(Qp2)不整合于湛江组之上,为棕红、棕黄、灰白色粘土和砂砾层,含微玻璃陨石,夹火山岩。上更新统陆丰组(Qp3)为滨海相的细砂层。全新统(Qh)主要为河流沉积物、滨海淤泥和火山喷出物。
3. 洞穴堆积地层
(1)下更新统(Qp1)
该区的下更新统以长江三峡地区和广西最发育,如有广西柳城的巨猿洞堆积,重庆巫山的龙骨坡堆积,湖北建始的龙骨洞堆积。
广西柳城巨猿洞的堆积物的表层为一层钙板层,之下为红黄色和黄色砂质粘土,夹灰岩角砾,厚约 1m。这套地层含丰富的哺乳动物化石和巨猿化石,如步氏巨猿、大熊猫小种、小猪獾、桑氏硕鬣狗、前东方剑齿象、裴氏貘、湖麂、小猪、广西巨羊等,达 37 种。在时代上为早更新世的早期,与巫山龙骨坡堆积接近,后者为一套砾石层、砂质粘土层堆积,产 “巫山人”化石,含丰富的哺乳动物化石。
图 10-21 湖北建始高坪龙骨洞剖面(据程捷等,2004)
湖北建始高坪的龙骨洞堆积物为一套浅棕红色、灰黄色的粘土、亚粘土和砂质粘土,夹钙板层,厚约5m(图10-21),称为高坪组,时代早于奥都威极性亚时。含丰富的哺乳动物化石,如武陵山大熊猫(Ailuropoda wulingshanensis)、前 东 方 剑 齿 象(Stegodon preorientalis)、山原貘(Tapirus sanyuanen- sis)、 中 国 犀(Rhinoceros sinensis )、 建 始 尖 齿 鼠(Hyperracrius jianshiensis)、异费鼠(Allophaiomys ter- rae-rubrae)、艾氏异仓鼠(Allocricetus ehiki)等,并发现了巨猿和 “建始人”化石以及石器。比龙骨洞时代略早的有巫山的龙骨坡和广西柳城巨猿洞堆积。
比龙骨洞堆积晚些的是广西柳州笔架山地点,洞穴高出柳江水面 60m,岩性为一套黄色砂质粘土层、粘土层,厚 8. 2m。含大熊猫洞穴亚种(Ailu- ropoda melanoleuca fovealis)、桑氏硕鬣狗(Pachycro- cuta licenti )、 似 锯 齿 嵌 齿 象(Gomphotherium serridentoides )、 似 前 东 方 剑 齿 象(Stegodon cf. preorientalis)、东方剑齿象(Stegodon orientalis)、中国貘(Tapirus sinensis)、中国犀(Rhi- noceros sinensis)、小猪(Sus xiaozhu)、笔架山猪(Sus bijiashanensis)等。
(2)中更新统(Qp2)
属于中更新世洞穴堆积的代表有南京汤山的葫芦洞、安徽和县的龙潭洞、重庆万州的盐井沟、奉节的兴隆洞等。南京汤山葫芦洞的堆积物为浅红褐色、红褐色、土褐色的粘土层及砂质粘土层,厚 1. 1 ~4. 9m,堆积物始于 637~500kaB. P. ,结束于 10kaB. P. 。该套地层产 “南京人”化石以及丰富的哺乳动物化石,如根田鼠(Microtus oeconomus)、变异仓鼠(Cricetinus varians)、中国硕鬣狗(Pachycrocuta sinensis)、梅氏犀(Dicerorhinus mercki)、肿骨鹿(Megalo- ceros pachyosteus)、葛氏斑鹿(Cervus grayi)等,含北方动物群的成员。 “南京人” 的年代约为 500kaB. P. 。
盐井沟地点的研究历史较长,所产的哺乳动物群被作为华南地区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的典型类型。盐井沟地点的堆积物为裂隙堆积,岩性为红色、深黄色的亚粘土层,并含崩坠的灰岩角砾石。湖北长阳下家湾产 “长阳人”(早期智人)的化石点为中更新世晚期地层(195kaB. P. ),堆积物为深黄色砂质粘土和石灰岩角砾层,产古爪哇豺(Cuon javanicus an- tiquus)、大熊猫(Ailuropoda sp. )、中国硕鬣狗(Pachycrocuta sinensis)、东方剑齿象(Stegodon orientalis)、巨貘(Megatapirus augustus)、中国犀(Rhinoceros sinensis)等化石。另外,安徽和县陶店镇龙潭旁的堆积物也属于这个时期(150 ~190kaB. P. ),并含 “和县人”(直立人)。
广西大新的黑洞高出现代谷底 80~90m,洞中堆积物厚 3. 4m,底部为紫色砂质粘土层,上部为黄色砂土层,在顶部覆盖一层钙板层。堆积物含丰富的哺乳动物化石,达 38 种之多,主要有步氏巨猿(Gigantopithecus blacki)、大熊猫洞穴亚种(Ailuropoda melanoleuca fovealis)、小灵猫(Viverricula malaccensis)、东方剑齿象(Stegodon orientalis)、中国貘(Tapirus sinensis)、中国犀(Rhinoceros sinensis)、笔架山猪(Sus bijiashanensis)等。所以黑洞堆积物的时代应为中更新世早期。
(3)上更新统(Qp3)
该区的晚更新世洞穴堆积比较发育,如广东马坝狮子岩、浙江建德乌龟洞、江苏丹徒莲花洞等。马坝狮子岩洞穴的堆积物分三层,岩性为黄褐色粘土、石灰华、砂层,厚约 5m,含豪猪(Hystrix sp. )、大熊猫(Ailuropoda sp. )、柯氏小熊(Ursus kokeni)、最后斑鬣狗(Crocuta ultima)、东方剑齿象(Stegodon orientalis)、纳玛象(Palaeoloxodon namadicus)、中国犀(Rhi- noceros sinensis)等化石,产 “马坝人”(早期智人)化石,时代为 129kaB. P. 。
浙江建德乌龟洞的堆积物为红色、褐黄红色粘土,底部角砾增多,厚 1. 45m。哺乳动物化石有猕猴(Macaca sp. )、大熊猫洞穴亚种(Ailuropoda melanoleuca fovealis)、最后斑鬣狗(Crocuta ultima)、剑齿象(Stegodon sp. )、中国犀(Rhinoceros sinensis)、野猪(Sus scrofa)、水牛(Bubalus sp. )等,产 “建德人”化石。广西柳州新兴农场通天岩洞中的堆积物为灰黄色、红黄色的砂质粘土,夹灰岩、燧石角砾,厚 1. 5m,含大熊猫洞穴亚种(Ailuropoda melanoleuca fovealis)、东方剑齿象(Stegodon ori- entalis)、中国犀(Rhinoceros sinensis)、巨貘(Megatapirus augustus)等,并发现了 “柳江人”(晚期智人)化石。
(4)全新统(Qh)
全新世的洞穴堆积有江西万年仙人洞和江苏溧水的神仙洞。仙人洞为灰色、黄色的砂土层、砂质粘土,厚 8. 7m,产较丰富的哺乳动物群化石和晚期智人化石,如猕猴、野兔、果子狸、麂等。神仙洞为红褐色、褐棕红色的粘土、砂质粘土,厚约 7m,含哺乳动物群化石。
Q4:犀牛属于哪个目哪个科?
奇蹄目的1科。共有4属5种。体肥笨拙,体长2.2~4.5米,肩高1.2~2米;体重2800~3000千克,皮厚粗糙,并于肩腰等处成褶皱排列;毛被稀少而硬,甚或大部无毛;耳呈卵圆形,头大而长,颈短粗,长唇延长伸出;头部有实心的独角或双角(有的雌性无角),起源于真皮,角脱落仍能复生;无犬齿;尾细短,身体呈黄褐、褐、黑或灰色。
栖息于低地或海拔2000多米的高地。夜间活动,独居或结成小群。生活区域从不脱离水源。食性因种类而异,以草类为主,或以树叶、嫩枝、野果、地衣等为食物。母兽妊娠期18~19个月。寿命30~50年。
犀牛类在第三纪甚繁盛,遍及欧、亚和美洲,尔后大部分种类绝灭。至第四纪更新世,中国境内仍有犀牛生存,如华北的板齿犀、东北和华北的披毛犀以及广泛分布于南方的中国犀等。现在中国境内未发现犀牛的踪迹。
分布于印度、尼泊尔和孟加拉的印度犀是亚洲最大的独角犀。马来半岛、苏门答腊、爪哇、缅甸南部所产的爪哇犀身体略小,仅雄性具独角,前肩的皮褶伸展到背后,并与肩后的皮褶平行。苏门答腊、印度、缅甸、泰国所产的苏门答腊犀个体最小,雌雄两性均具双角。常见于非洲东部和中部的黑犀门齿缺如,前角长达70~90厘米,后角少于40厘米。非洲东南部所产的白犀是最大的一种犀牛,体长达4米多,两性均具双角,雌性角长于雄性。
犀牛是非常珍贵的动物,亚洲出产的犀牛角更是世界驰名的珍贵药材。由于大量捕杀数量大量下降,分布范围不断缩减,《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已把全部犀科种类列为保护的动物。
Q5:中国犀的介绍
中国犀是板齿犀亚科中一个年代较早的大型成员,其化石最早被发现于伊朗,在中国南部出土了更多的化石。是上新世时期中国南方著名的“剑齿象-大熊猫-中国犀动物群”的重要成员,但并没有像剑齿象和大熊猫一样存活到更新世,而是在晚上新世就已经灭绝了12。
Q6:犀牛的英文读音
犀牛的英文读音:rhinoceros 英 [raɪ'nɒs(ə)rəs] 美 [raɪ'nɑsərəs]
复数:rhinoceroses、rhinoceros或rhinoceri
短语:
Sumatran Rhinoceros 苏门答腊犀牛 ; 苏门犀 ; 北部白犀牛
Rhinoceros Party 犀牛党
Rhinoceros sondaicus 爪哇犀牛 ; 爪哇犀 ; 小独角犀 ; 独角犀
RHINOCEROS SUCCESS 犀牛成功学
Rhinoceros sinensis 中国犀 ; 中国犀牛
Rhinoceros Iguana 犀牛鬣蜥 ; 犀蜥
Rhinoceros Hotel 犀牛宾馆
Big Rhinoceros 大犀牛
rhinoceros viper 犀咝蝰
扩展资料
1、The rhino broke away and ran not at us, but along the rocky bank besideus.
这头犀牛突然跑开了,但它没冲着我们跑来, 而是沿着我们旁边的石堤跑了。
2、They have driven the rhino to the edge of extinction.
他们已经令犀牛濒临灭绝。
3、The game wardens tranquillized the rhinoceros with a drugged dart.
猎物保护区管理员用麻醉射器让犀牛静了下来。
关于中国犀和中国犀牛灭绝了吗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查看更多关于中国犀的详细内容...
今日天气详情" target="_blank">湿度46%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中国犀,以及中国犀牛灭绝了吗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
内容导航:- 犀牛的生活习惯是什么?
- 中国史上最早出现的猿人是什么人?
- 华东-华南区第四纪地层
- 犀牛属于哪个目哪个科?
- 中国犀的介绍
- 犀牛的英文读音
Q1:犀牛的生活习惯是什么?
犀牛的生活习惯
犀牛一头成年雄犀牛占有大约十平方公里的领地,它经常在领地内巡逻,以防外来者侵扰。但这些雄犀牛通常允许雌犀牛和小犀牛穿过自己的领地。这些犀牛不得不穿好几块被犀牛割据的领地,到较远的地方去寻水觅食。一头白犀牛一年能排粪便三十吨左右。犀牛的许多粪便,排在它的领土周围,有些边界的粪堆大约有4.5米宽,尤其是在旱季末,犀牛的粪便积的更多。
打滚对犀牛来说非常重要。犀牛在水洼里打滚里是一种不让蚊虫叮咬的有效办法。同时,还可以保持身体的凉爽。非洲啄牛鸦经常与犀牛为伴。对于啄牛鸦来说,犀牛是一张会自行移动的宴席桌,因为在犀牛身上寄生着许多味道鲜美的虱子,足够让它饱餐一顿。而对于犀牛来说,啄牛鸦可以除去它身上的寄生虫,并且在出现危险时,还可以向它报警。犀牛的悠闲自得与啄牛鸦的忙碌,形成了有趣的对照。犀牛头脑比较迟钝,视觉很差,但嗅觉和听觉敏锐。一些大型猫科动物,如狮、虎等有时偷猎幼犀,但成年犀牛除人类外是没有敌人的。有一种犀牛鸟经常伴随着这些庞然大物,是它们忠实的“小朋友”。这些小鸟经常站在它们身上,啄食犀牛身上的寄生虫和它们行走时踢起来的昆虫;另一方面,这些小鸟还起着“哨兵”的作用,稍有异常它们便鸣叫着飞离犀牛身上,使犀牛及时得到“警报”。
犀牛(学名:Dicerorhinus)是哺乳类犀科的总称,目前分布于非洲中南部和东南亚、南亚,是现存最大的奇蹄目动物,也是现存体型仅次于大象的陆地动物。所有的现存犀类基本上是腿短、体粗壮,体肥笨拙,体长2.2~4.3米,肩高1.1~2.05米,现存不同种类体重500千克到3600千克不等,皮厚粗糙,并于肩腰等处成褶皱排列;毛被稀少而硬,甚或大部无毛;耳呈卵圆形,头大而长,颈短粗,长唇延长伸出;头部有实心的独角或双角(有的雌性无角),起源于真皮,角脱落仍能复生;无犬齿;尾细短,身体呈黄褐、褐、黑或灰色。
1993年,中国政府颁布禁令,禁止使用犀牛角。中国境内现在虽然已经没有了野生的犀牛(中国的最后一只犀牛于1922年因人类猎杀灭绝),因此没有犀牛种类被列为国家级保护动物。但是作为《国际野生贸易公约》的成员国之一,中国始终支持禁止任何犀牛制品交易的禁令。
Q2:中国史上最早出现的猿人是什么人?
元谋人
元谋人发现于1965年5月,发现地点在云南元谋县上那蚌村西北小山岗上。元谋人化石包括两枚上内侧门齿,当时定名为“元谋直立人”。随元谋人出土的石器共七件,人工痕迹清楚。经考古学家断定,石器是元谋人打制而成的。在元谋人化石地层中还发现大量炭屑,后来还发现了两小块烧骨。考古学家研究,这些是当时人类用火的遗迹。中国地质科学院用古地磁方法测定,元谋人生活在距今170±10万年。
我国目前已发现旧石器古人类遗迹三四百处,遍布祖国25个省、市。事实证明,我国是人类发源地之一。元谋人是1965年“五一”节在云南元谋县上那蚌村发现的。首先发现两枚牙齿,以后在同一地层又发现石器和炭屑,证明他们是能制造工具和使用火的原始人类。1976年根据古地磁学方法测定,元谋人的生存年代为170±10万年意思为一百七十万年左右,差距最多不超过前后十万年。发现的元谋人的两颗牙齿,一为左上内侧门齿,一为右上内侧门齿,同属于一个成年个体,可能是一青年男性。根据学者们研究判断,元谋人牙齿的特征,近似于现代蒙古人种。
中国西南地区旧石器时代早期的人类化石。它是迄今所知中国境内年代最早的直立人。1965年5月,中国地质科学院在云南省元谋县上那蚌村附近发现。这里地处元谋盆地边缘,盆地内出露一套厚达695米的河湖相沉积。从下到上分为4段28层。元谋人牙发现于第4段第22层中。此后,又在同一地点的同一层位中,发掘出少量石制品、大量的炭屑和哺乳动物化石。元谋人的地质时代属早更新世,据古地磁断代,年代为距今170万年。
170万年以前,云南元谋一带,榛莽丛生,森森郁郁,是一片亚热带的草原和森林,爪蹄兽、最后枝角鹿等第3纪残存动物在这里出没。再晚一些,则有桑氏鬣狗、云南马、山西轴鹿等早更新世的动物。它们大多数都是食草类野兽。会不会制造工具是人类与动物的根本区别!为了生存,元谋人使用的石器捕猎它们。元谋上那蚌村附近的早更新世地层中,元谋盆地内暴露的695米厚,共4段28层的河湖相沉积地层里,在第4段第22层,发现了两枚上内侧门齿化石。
元谋人化石包括两枚上内侧门齿,一左一右,属于同一成年人个体。齿冠保存完整,齿根末梢残缺,表面有碎小裂纹,裂纹中填有褐色粘土。这两枚牙齿很粗壮,唇面比较平坦,舌面的模式非常复杂,具有明显的原始性质,被命名为 “元谋直立人”(Homo erectus yuanmouensis),俗称“元谋人”。(见彩图元谋人牙齿化石)
先后出土的石制品共7件,人工痕迹清楚。原料为脉石英,器型不大,有石核和刮削器。它们和人牙虽不居于同一水平面上,但层位大致相同,距离又不远,应是元谋人制作和使用的。发现的炭屑多掺杂在粘土和粉砂质粘土中,少量在砾石凸镜体里。炭屑大致分为3层,每层间距30~50厘米。炭屑常常和哺乳动物化石伴生。最大的炭屑直径可达15毫米,小的为1毫米左右。在4厘米×3厘米的平面上,1毫米以上的炭屑达16粒之多。此外还发现两块黑色的骨头,经鉴定可能是被烧过的。研究者认为,这些是当时人类用火的痕迹。这一发现,和在距今约180万年前的西侯度文化中发现的烧骨,如确系人工用火证据,则把人类用火的历史大大提前。
与元谋人共生的哺乳动物化石,有泥河湾剑齿虎、桑氏缟鬣狗、云南马、爪蹄兽、中国犀、山西轴鹿等29种,绝种动物几乎占100%,其中上新世和早更新世的占38.8%,这表明元谋人的生存时代不会晚于早更新世。有人根据动物化石及植物孢粉分析,认为当时的自然环境呈森林草原景观,气候比现在凉爽。关于元谋人的“绝对”年代问题,据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用古地磁方法测定,为距今170±10万年;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根据古地磁分析和对比,认为是164万年。但也有人认为不应超过73万年,即可能为距今60万至50万年或更晚一些
元谋人距今约一百七十万年,在云南元谋县上那蚌村西北小山岗上。`
现在,元谋的考古发掘又有新的重大突破。在这个县的蝴蝶梁子和豹子洞中发现了猿人牙齿160多颗。经测定,其中“东方人”的牙齿已埋藏了250万年,使我国人类的历史又向前推进了80万年!
中国的直立人化石。1965年发现于云南元谋县上那蚌村。包括属于同一个体的左、右上内侧门齿各一枚。其形态特征与北京人的门齿相似,但也有一些差别。关于元谋人化石的地质时代和绝对年代,学术界存在不同看法。一种意见认为属早更新世晚期,据古地磁测定的年代(见考古年代学),在距今170万年左右;另一种意见认为,在中更新世,因为古地磁年代不应超过73万年,即可能距今60万~50万年或更晚。1973年冬发掘元谋人地点时,还发现3件人工打制的刮削器,原料是石英岩。
目前认为我国境内已知最早的人类,是距今170万年的元谋人。
Q3:华东-华南区第四纪地层
该地层区包括湖北、湖南、江西、浙江、安徽、福建、广东、广西及海南等省,是我国的丘陵地区,其北部为亚热带湿润气候,而南部为热带多雨气候,化学风化作用强烈,所以该区的沉积物颜色偏红,是我国红土的主要分布区。该区的第四纪地层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种类型,一类是分布在长江流域的河湖相地层; 二是分布在南部含火山岩和海相沉积的地层; 三是主要分布西部的洞穴堆积地层。1. 河、湖相地层
图 10-19 南京安德门附近剖面(据德日进、杨钟健,1935)
下 更 新 统 雨 花 台 砾 石 层(Qp1)雨花台砾石层依南京的雨花台命名,沿长江两岸分布,从南京到宜昌构成长江的第三级阶地,岩性为一套灰白色、灰红色砂砾层(图10-19),含玛瑙,著名的 “雨花石”就产自该砾石层。砾石的磨圆度、分选性很好,被认为是古长江的河床沉积物。其时代有人认为属早更新世,也有人认为属上新世至早更新世。同时代的地层在不同的地区名称不一样,在江汉平原称卢演冲组,在杭嘉沪地区称安亭组,在淮北平原称桃园组(表 10-6)。
表 10-6 华东及华南地区第四纪地层对比表
中更新统网纹红土(Qp2)网纹红土(vermicular red earth,myrmekitic red earth)沿长江、珠江及其支流谷地和丘陵区分布,其特征是具有网纹(蠕虫状)化的红土、红土碎石或红色砂砾层(图 10-20),厚度从几米至 30 多米。网纹构造,是一些白色的垂向次生条带,发育在堆积物中,弯弯曲曲,形如蠕虫,其大小、密度、产状等都有变化,在不同成因的堆积物或残积物中都可形成。对于网纹的形成有人认为是在湿热气候条件下风化作用形成的,而有人认为是植物的根系被替换而来的。在不同的地区,中更新统被命名了不同的组名,如江西的进贤组为一套棕红的砾石层和砂砾层,发育网纹; 在长江三角洲地区称启东组,为一套河流相、三角洲平原相的灰色、灰绿色粘土层、细砂层,在该组的下部夹海相层,属上海海侵。
图 10-20 广西百色那赖中更新世第四级阶地河流沉积物和网纹红土剖面(据程捷,2007)
上更新统下蜀组(Qp3)在平原区、丘陵区或湖区,下蜀组是一套土状堆积,岩性为黄色粘土、砂质粘土,含铁锰和钙质结核,垂直节理发育,发育 1 ~2 层古土壤,具有黄土性质。而在河谷区,具有二元结构,下蜀组的下部为河床相的砾石层,厚度可达 20 多米。下蜀组是在末次冰期黄土向南扩展,在长江流域堆积形成的,因此可以与黄土高原的马兰黄土对比。根据近些年的研究,下蜀组的时代可向前扩展到中更新世晚期。在淮北平原称黄口组和颖上组,为一套棕黄或灰棕色或灰黄色的粘土层、亚粘土层、亚砂土,含古土壤层。同时代的地层还有成都粘土(四川盆地)、云梦组(江汉平原)、全塘组和嘉善组(杭嘉沪地区)等。
全新统(Qh)主要是冲积成因的砂砾层、砂层和粘土层,湖积的粘土层和砂质粘土层。如在上海发育有真如组、吴淞组、浦东组、外白渡桥组,浙江余姚的河姆渡遗址堆积,江汉平原的平原组。
2. 含火山岩和海相沉积地层
这套地层主要分布在广东南部和海南岛。下更新统湛江组(Qp1)主要分布在雷州半岛和广西合浦,为一套白、灰白或杂色砂砾层、砂层、粘土层,下部夹火山岩,厚度变化于 2 ~250m 之间。中更新统的北海组(Qp2)不整合于湛江组之上,为棕红、棕黄、灰白色粘土和砂砾层,含微玻璃陨石,夹火山岩。上更新统陆丰组(Qp3)为滨海相的细砂层。全新统(Qh)主要为河流沉积物、滨海淤泥和火山喷出物。
3. 洞穴堆积地层
(1)下更新统(Qp1)
该区的下更新统以长江三峡地区和广西最发育,如有广西柳城的巨猿洞堆积,重庆巫山的龙骨坡堆积,湖北建始的龙骨洞堆积。
广西柳城巨猿洞的堆积物的表层为一层钙板层,之下为红黄色和黄色砂质粘土,夹灰岩角砾,厚约 1m。这套地层含丰富的哺乳动物化石和巨猿化石,如步氏巨猿、大熊猫小种、小猪獾、桑氏硕鬣狗、前东方剑齿象、裴氏貘、湖麂、小猪、广西巨羊等,达 37 种。在时代上为早更新世的早期,与巫山龙骨坡堆积接近,后者为一套砾石层、砂质粘土层堆积,产 “巫山人”化石,含丰富的哺乳动物化石。
图 10-21 湖北建始高坪龙骨洞剖面(据程捷等,2004)
湖北建始高坪的龙骨洞堆积物为一套浅棕红色、灰黄色的粘土、亚粘土和砂质粘土,夹钙板层,厚约5m(图10-21),称为高坪组,时代早于奥都威极性亚时。含丰富的哺乳动物化石,如武陵山大熊猫(Ailuropoda wulingshanensis)、前 东 方 剑 齿 象(Stegodon preorientalis)、山原貘(Tapirus sanyuanen- sis)、 中 国 犀(Rhinoceros sinensis )、 建 始 尖 齿 鼠(Hyperracrius jianshiensis)、异费鼠(Allophaiomys ter- rae-rubrae)、艾氏异仓鼠(Allocricetus ehiki)等,并发现了巨猿和 “建始人”化石以及石器。比龙骨洞时代略早的有巫山的龙骨坡和广西柳城巨猿洞堆积。
比龙骨洞堆积晚些的是广西柳州笔架山地点,洞穴高出柳江水面 60m,岩性为一套黄色砂质粘土层、粘土层,厚 8. 2m。含大熊猫洞穴亚种(Ailu- ropoda melanoleuca fovealis)、桑氏硕鬣狗(Pachycro- cuta licenti )、 似 锯 齿 嵌 齿 象(Gomphotherium serridentoides )、 似 前 东 方 剑 齿 象(Stegodon cf. preorientalis)、东方剑齿象(Stegodon orientalis)、中国貘(Tapirus sinensis)、中国犀(Rhi- noceros sinensis)、小猪(Sus xiaozhu)、笔架山猪(Sus bijiashanensis)等。
(2)中更新统(Qp2)
属于中更新世洞穴堆积的代表有南京汤山的葫芦洞、安徽和县的龙潭洞、重庆万州的盐井沟、奉节的兴隆洞等。南京汤山葫芦洞的堆积物为浅红褐色、红褐色、土褐色的粘土层及砂质粘土层,厚 1. 1 ~4. 9m,堆积物始于 637~500kaB. P. ,结束于 10kaB. P. 。该套地层产 “南京人”化石以及丰富的哺乳动物化石,如根田鼠(Microtus oeconomus)、变异仓鼠(Cricetinus varians)、中国硕鬣狗(Pachycrocuta sinensis)、梅氏犀(Dicerorhinus mercki)、肿骨鹿(Megalo- ceros pachyosteus)、葛氏斑鹿(Cervus grayi)等,含北方动物群的成员。 “南京人” 的年代约为 500kaB. P. 。
盐井沟地点的研究历史较长,所产的哺乳动物群被作为华南地区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的典型类型。盐井沟地点的堆积物为裂隙堆积,岩性为红色、深黄色的亚粘土层,并含崩坠的灰岩角砾石。湖北长阳下家湾产 “长阳人”(早期智人)的化石点为中更新世晚期地层(195kaB. P. ),堆积物为深黄色砂质粘土和石灰岩角砾层,产古爪哇豺(Cuon javanicus an- tiquus)、大熊猫(Ailuropoda sp. )、中国硕鬣狗(Pachycrocuta sinensis)、东方剑齿象(Stegodon orientalis)、巨貘(Megatapirus augustus)、中国犀(Rhinoceros sinensis)等化石。另外,安徽和县陶店镇龙潭旁的堆积物也属于这个时期(150 ~190kaB. P. ),并含 “和县人”(直立人)。
广西大新的黑洞高出现代谷底 80~90m,洞中堆积物厚 3. 4m,底部为紫色砂质粘土层,上部为黄色砂土层,在顶部覆盖一层钙板层。堆积物含丰富的哺乳动物化石,达 38 种之多,主要有步氏巨猿(Gigantopithecus blacki)、大熊猫洞穴亚种(Ailuropoda melanoleuca fovealis)、小灵猫(Viverricula malaccensis)、东方剑齿象(Stegodon orientalis)、中国貘(Tapirus sinensis)、中国犀(Rhinoceros sinensis)、笔架山猪(Sus bijiashanensis)等。所以黑洞堆积物的时代应为中更新世早期。
(3)上更新统(Qp3)
该区的晚更新世洞穴堆积比较发育,如广东马坝狮子岩、浙江建德乌龟洞、江苏丹徒莲花洞等。马坝狮子岩洞穴的堆积物分三层,岩性为黄褐色粘土、石灰华、砂层,厚约 5m,含豪猪(Hystrix sp. )、大熊猫(Ailuropoda sp. )、柯氏小熊(Ursus kokeni)、最后斑鬣狗(Crocuta ultima)、东方剑齿象(Stegodon orientalis)、纳玛象(Palaeoloxodon namadicus)、中国犀(Rhi- noceros sinensis)等化石,产 “马坝人”(早期智人)化石,时代为 129kaB. P. 。
浙江建德乌龟洞的堆积物为红色、褐黄红色粘土,底部角砾增多,厚 1. 45m。哺乳动物化石有猕猴(Macaca sp. )、大熊猫洞穴亚种(Ailuropoda melanoleuca fovealis)、最后斑鬣狗(Crocuta ultima)、剑齿象(Stegodon sp. )、中国犀(Rhinoceros sinensis)、野猪(Sus scrofa)、水牛(Bubalus sp. )等,产 “建德人”化石。广西柳州新兴农场通天岩洞中的堆积物为灰黄色、红黄色的砂质粘土,夹灰岩、燧石角砾,厚 1. 5m,含大熊猫洞穴亚种(Ailuropoda melanoleuca fovealis)、东方剑齿象(Stegodon ori- entalis)、中国犀(Rhinoceros sinensis)、巨貘(Megatapirus augustus)等,并发现了 “柳江人”(晚期智人)化石。
(4)全新统(Qh)
全新世的洞穴堆积有江西万年仙人洞和江苏溧水的神仙洞。仙人洞为灰色、黄色的砂土层、砂质粘土,厚 8. 7m,产较丰富的哺乳动物群化石和晚期智人化石,如猕猴、野兔、果子狸、麂等。神仙洞为红褐色、褐棕红色的粘土、砂质粘土,厚约 7m,含哺乳动物群化石。
Q4:犀牛属于哪个目哪个科?
奇蹄目的1科。共有4属5种。体肥笨拙,体长2.2~4.5米,肩高1.2~2米;体重2800~3000千克,皮厚粗糙,并于肩腰等处成褶皱排列;毛被稀少而硬,甚或大部无毛;耳呈卵圆形,头大而长,颈短粗,长唇延长伸出;头部有实心的独角或双角(有的雌性无角),起源于真皮,角脱落仍能复生;无犬齿;尾细短,身体呈黄褐、褐、黑或灰色。
栖息于低地或海拔2000多米的高地。夜间活动,独居或结成小群。生活区域从不脱离水源。食性因种类而异,以草类为主,或以树叶、嫩枝、野果、地衣等为食物。母兽妊娠期18~19个月。寿命30~50年。
犀牛类在第三纪甚繁盛,遍及欧、亚和美洲,尔后大部分种类绝灭。至第四纪更新世,中国境内仍有犀牛生存,如华北的板齿犀、东北和华北的披毛犀以及广泛分布于南方的中国犀等。现在中国境内未发现犀牛的踪迹。
分布于印度、尼泊尔和孟加拉的印度犀是亚洲最大的独角犀。马来半岛、苏门答腊、爪哇、缅甸南部所产的爪哇犀身体略小,仅雄性具独角,前肩的皮褶伸展到背后,并与肩后的皮褶平行。苏门答腊、印度、缅甸、泰国所产的苏门答腊犀个体最小,雌雄两性均具双角。常见于非洲东部和中部的黑犀门齿缺如,前角长达70~90厘米,后角少于40厘米。非洲东南部所产的白犀是最大的一种犀牛,体长达4米多,两性均具双角,雌性角长于雄性。
犀牛是非常珍贵的动物,亚洲出产的犀牛角更是世界驰名的珍贵药材。由于大量捕杀数量大量下降,分布范围不断缩减,《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已把全部犀科种类列为保护的动物。
Q5:中国犀的介绍
中国犀是板齿犀亚科中一个年代较早的大型成员,其化石最早被发现于伊朗,在中国南部出土了更多的化石。是上新世时期中国南方著名的“剑齿象-大熊猫-中国犀动物群”的重要成员,但并没有像剑齿象和大熊猫一样存活到更新世,而是在晚上新世就已经灭绝了12。
Q6:犀牛的英文读音
犀牛的英文读音:rhinoceros 英 [raɪ'nɒs(ə)rəs] 美 [raɪ'nɑsərəs]
复数:rhinoceroses、rhinoceros或rhinoceri
短语:
Sumatran Rhinoceros 苏门答腊犀牛 ; 苏门犀 ; 北部白犀牛
Rhinoceros Party 犀牛党
Rhinoceros sondaicus 爪哇犀牛 ; 爪哇犀 ; 小独角犀 ; 独角犀
RHINOCEROS SUCCESS 犀牛成功学
Rhinoceros sinensis 中国犀 ; 中国犀牛
Rhinoceros Iguana 犀牛鬣蜥 ; 犀蜥
Rhinoceros Hotel 犀牛宾馆
Big Rhinoceros 大犀牛
rhinoceros viper 犀咝蝰
扩展资料
1、The rhino broke away and ran not at us, but along the rocky bank besideus.
这头犀牛突然跑开了,但它没冲着我们跑来, 而是沿着我们旁边的石堤跑了。
2、They have driven the rhino to the edge of extinction.
他们已经令犀牛濒临灭绝。
3、The game wardens tranquillized the rhinoceros with a drugged dart.
猎物保护区管理员用麻醉射器让犀牛静了下来。
关于中国犀和中国犀牛灭绝了吗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查看更多关于中国犀的详细内容...
今日天气详情" target="_blank">紫外线很弱